本文首发于2018年1月1日,值此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开馆之际重新发布,以飨读者。
编者按:老生物楼以北,遥感楼以西,一座两层白色建筑静静伫立在通向未名湖的路上。每每有人经过,一番探寻的目光最后都定格在建筑前一块直径两米的大圆木上,新漆的“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几个大字葱葱茏茏。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充满年代感的旧楼。2012年,由许崇任老师主持设计的标本馆新馆正式动工,历经三年完成了建设。新建的标本馆分为三层,一层用于动物标本展示,二层用于植物标本与生物演化部分的化石标本展示,地下为馆藏标本。与崭新的外观不同的是,标本馆里贮藏的植物标本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
生物标本馆原木
“北京大学生物标本的采集可追溯到光绪33年,这只馆藏的秋沙鸭标本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就是那个时代采集的标本。”许崇任老师介绍说。隔着玻璃可以看到,这只采集于1908年北京通县的秋沙鸭毛色仍然鲜活,羽毛一丝不苟地勾勒出身体的曲线。
早在 1902 年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已规定在大学专门分科的格致科中设立动植物学目,但专门分科在 1910 年前都未能举办。1907 年 4月设立过博物品实习科,课程内容教授制造标本、制作模型及画教学挂图三项,秋沙鸭标本便是在这个时期制作完成。1910 年 11 月首批学生 37 人三年期满毕业,这个班也就结束了。
幸运的是,位于沙滩后街57号的京师大学堂标本馆原址幸免于战火,如今仍然保存完好。
许崇任老师介绍标本馆藏
1918年,蔡元培校长聘请钟观光为北京大学副教授,筹建生物学系和标本馆。钟观光对蔡校长说:“愿行万里路,欲登千重山,采集有志,尽善完成君之托也。”
1918-1921年,历时四载,钟观光走遍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河南和山西等十一省区,历尽艰难,共采得植物标本1万5千多号,木材、果实、根茎及竹类标本400多种,海洋动物500多种。
老标本 野豌豆 1921年
中国植物采集第一人钟观光先生所采标本
1924年,北京大学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由中国科学家主持的第一个标本馆。
“我们的标本数量上不是最多的,但是标本馆储存的模式标本多,新属新种多。” 许老师介绍道。
钟观光先生主持采集的标本,后来鉴定证明为新种者约五十多个。他采集的一部分植物标本至今仍保存在此,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其中一种采自于广东新街的马鞭草科的标本,拉丁属名是以钟观光的姓氏命名的,也是我国学者姓氏命名的第一个属名。
“标本馆的馆藏远比展示的要多得多。”许崇任老师一边介绍,一边打开了通向负一楼的铁门。
一排排整齐的铁柜子里,储存了从十九世纪至今跨越一百五十多年的植物、动物标本,标本存量接近5万份。包括了原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生物系的全部标本,也收藏了部分1952年院系调整后进入的原清华大学生物标本。此外,尚有少量的日本、朝鲜以及苏联时期莫斯科大学赠送的部分标本。
透骨草 1905年-京师大学堂时期标本
石竹 1939年-燕京大学标本
白头翁 1925年-清华学校标本
日本榧 1904年-日本标本
面对浩如烟海的珍贵标本,标本馆的管理人员投入了大量精力去经营。标本馆日常维护工作包括保存、整理和修复。大部分原属于北大的标本年代超过70年,很多都需要整理甚至是修复,这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早些年对植物标本进行杀虫使用的是砷汞,这种试剂对人体的伤害很大。新标本馆建成后,购置了新的除湿机对馆内进行除湿,杀虫方法也得到了改进。
每年春夏之交,管理人员会对馆藏的植物标本进行一次闭馆熏蒸。但熏蒸无法杀死虫卵,所以每隔几个月,在熏蒸后间隔一段时间还需要进行第二次熏蒸。少量的标本则用-40℃的冰柜进行低温杀虫。
铁柜中的动物、植物标本
“标本的整理是一直在持续的工作,目前标本按照进化系统科学排序才刚完成,同时植物标本数字化的工作也正在进行,目前完成了大半部分约三万多份标本。我们还开展了标本馆创始人钟观光先生的采集史研究,现已接近尾声。”孟世勇老师表示目前标本馆的整理工作还在继续,同时数字化的工作成果也陆续上线。
数字化的标本可以在北京大学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页上的标本馆页面查看、下载,在学院支持下完成的吴韫珍教授手绘中国植物图谱(10卷本)的数字化扫描也将在近期上线,钟观光先生的标本数据库也将在明年之后陆续上线。
负一楼的夹层上面摆放着未归类整理的数千标本和教学切片,在直径半米的收纳桶里插满了从京师大学堂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手绘教学挂图。
“那时候没有投影仪和电脑,我们当年上课都是用这种挂图。”说话间许崇任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其中一幅手绘的胡萝卜挂图,“这是京师大学堂时期向德国购买的,有些动物挂图比植物的还要精美得多。”
未归类的标本、切片、胡萝卜挂图
口罩遮住了小鹀的半张脸,她从抽屉里抽出一副橡胶手套戴上,小心翼翼从玻璃展柜里拿出一只卷羽鹈鹕的标本放在过道的桌上。
今天是小鹀到标本馆做志愿者的时间,她的工作是给所有鸟类拍照并且建立每一种鸟的中英文介绍。调好焦距和光圈,她在标本的侧面瞄准了一个角度,咔嚓按下了快门键。
“拍照主要是为了给鸟类信息配图,方便参观的人把简介和标本对应起来。”小鹀介绍说,每种鸟拍摄角度的重点都不一样,比如猛禽的拍摄重点就包括背部、腹部、尾巴和翅下。“有的时候不方便拍摄,可以用自拍杆隔着玻璃拍。”
去年,小鹀怀着把标本馆所有鸟类都认识一遍的想法,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标本馆的志愿工作,“那会儿每天能写两三种鸟类,很快就写完了96种鸟类的介绍。”
小鹀平时喜欢观鸟,几乎所有的周末和假期都是在观鸟中度过。“当时在标本馆认的一些鸟,后来在观鸟的时候都依次看到了,在野外看到的时候没有那么生疏。”
像小鹀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参与标本整理和物种信息介绍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标本馆工作的进度。
志愿者参与标本整理工作
“这个展区是标本馆的特色之一,记录展示了北大标本馆发展史上有意义的事情。” 许崇任老师带领走向二楼。在通向二楼的楼梯墙壁上,绘制了连绵的山脉,沿着山脉悬挂着按海拔分布的动植物照片。
通向2楼的楼梯墙壁
走完最后一幅雪兔子,就到了标本馆的历史展区。对这个展区内的展物,许崇任老师如数家珍,一一为我们介绍了背后的故事。
1865年的苔藓标本、手工铜制天平、京师大学堂时期手绘挂图、1920年左右的教材图版拓板……
玻璃柜里放着几本厚厚的笔记引人注目,上面画着各种植物并用英语标注了各种器官,许崇任老师介绍这是中国现代植物学家吴韫珍的手稿:“他当时想出版植物志,但是由于抗日战争就搁置了,所以手稿存在这里。”
未归类的标本、切片、胡萝卜挂图
2017年4月8日,泰国公主诗琳通一行赴标本馆参观,她对这里的动植物标本充满了兴趣,临别时,公主为标本馆签名留念,签名如今就存放在这个展区。
泰国公主签名
“我们当初建立这个新馆的时候,定位就是服务于教学与科研。”
许崇任老师认为标本馆不仅仅是陈列动植物标本的封闭空间,更应该是教学科研的第一现场。
目前,普通生物学实验,生物标本艺术课程,植物生物学实验,鸟类学,植物多样性与演化等课程均已经在标本馆内开设了每学期一到两次的课程。
二楼有四台显微镜用于课程中学生观察植物的生殖器和种子使用,中央是一个多媒体播放中心,可供老师上课使用。此外,多媒体播放中心旁是一个全息投影,其中的植物精细胞和卵细胞高清三维演示是根据苏都莫日根老师的研究成果制作而成。
许崇任老师表示,以后还会将更多老师的科研成果引入标本馆内,以全息投影等方式向大家展示。
教学科研成果展示
育人之道,一脉相承。
北大标本馆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培养了大批对学科具有重要贡献的人才。
我国昆虫奠基人胡经甫教授任教燕京大学15年,在全国采集了大量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标本,期间完成了对中国襀翅目昆虫的调查研究,1938年发表了名著《中国襀翅目昆虫志》一书,系统总结了中国的研究成果,描述了襀翅目昆虫5科4亚科32属3亚属的139种,是襀翅目昆虫研究的世界权威之作。
植物学教研室主任李继侗教授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和植物生理学家,1925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创始人之一,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专门组,开创草原生态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李继侗教授由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还采集过四川、河北以及北京市的植物标本。
在北京大学100多年的标本采集、研究和保存过程中,胡经甫(1886-1972)、陈祯(1884-1957)和刘承钊(1900-1976)等前辈对标本的采集、鉴定和规范化均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杰出贡献。
树桩年轮
考镜源流,历久弥新。
从沙滩红楼到燕园,从后小楼的会议室到如今的新址,标本馆几经易址终尘埃落定。试运营阶段已经接待了大量的参观者;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标本馆正式开放。
标本馆简介展板
后记在参观标本馆之时,许崇任老师和孟世勇老师耐心细致地讲解了从标本馆建立之初到如今一百多年间的重要历史。
标本馆历史展区吴韫珍先生的手稿特别精美,很难想象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吴先生抱着手稿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这里面记录了一种治学精神。
临近采访末尾,许崇任老师介绍了两位制作动物标本的老先生:唐兆亮和刘增元。“刘增元的子女为了追忆父亲,来到标本馆,特意去看了标签,上面是父亲的笔迹。”
标本馆里不是冰冷的标本陈列空间,如果愿意从头了解,是几代人治学的精神积累,是百年学术的沉淀,更是真挚情谊的贮藏空间。
撰稿:生科刘欢
编辑、摄影:刘天舒
排版:筱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