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是志书的编撰,如植物志、动物志及菌物志等等。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最早始于欧洲和美国科学家所做的工作,他们从17世纪中期就开始进行非法标本采集,一直延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很多在华的外交官、传教士和一些专门的植物猎人在中国山区采集了大量的生物标本,也使大量的标本保存在欧美的各大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其中的很多标本被欧美植物学家研究并作为凭证标本发表了很多新种。
20世纪初,当中国植物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生物多样性并着手编写中国植物志的时候,这些凭证标本是需要参考的重要材料,但宥于经费和语言等原因,许多中国植物学家不能直接到国外查看这些标本,为我们的研究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中国植物分类学先辈秦仁昌在胡先骕(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资助下,于1931—1932年到欧洲各大标本馆进行拍摄收集。这些照片在当年冲洗出来几套,北大收存了一套。因此,这套《中国模式标本照片集》也已经有85年的历史了,它在中国植物志的编写和中国的植物多样性研究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著名植物学家、中国蕨类植物学的奠基人,秦仁昌于1940年发表的《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系统》解决了当时世界蕨类植物系统分类中最大的难题。这个分类系统是世界蕨类植物系统分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后来被国际上称为“秦仁昌系统”。
1993年,秦仁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